关于安防行业的三大担忧
目前市场对大华股份和海康威视代表的安防行业比较担忧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宏观经济下滑,公司toG端业务在收入和现金流端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第二是贸易战以及美国的技术封锁会不会导致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对国内安防巨头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是华为强势进入安防行业对未来格局到底有多大的冲击,对安防两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先说第一个担忧,需求端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g端的需求可能比较难以预测,地方政府缺钱可能会压缩安防等方面的开支,但是也有可能明年国家为了对冲经济下滑,加大基建领域的支出,进而拉动g端安防的需求。
但是这个是短期变量,因为g端的周期性变化并不影响安防行业的长期发展,而市场其实更加关注B端的发展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万物互联,AI赋能各个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
华为正是看上了安防行业的广阔空间,因此才强势进入,因此第一个担忧和第三个担忧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华为目前认为安防行业正类似于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的档口,目前智能摄像头渗透率可能5%左右,未来空间十分广阔。
而且视频数据将是5G时代重要的承载流量,华为作为提供通信通路的公司,正像当时进入手机行业(通信的终端)一样,这么大的数据流量怎么可能放过,所以华为一定会进入。今年华为在前不久深圳安博会上,再次表达了这一雄心。
如果说,当前安防行业类似于手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那么安防行业的天花板或空间是完全不用担忧的。
目前市场比较纠结的是谁能在这个万亿市场当中占得先机,获得更多的市场蛋糕。是海康大华,还是华为阿里,亦或者是商汤、旷世等独角兽?
第二个担忧,就是贸易战和美国技术封锁。
作为贸易战的一张牌,老美对我们的高端产业进行技术封锁,确实是如果完全100%封锁,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国内芯片能满足70%以上的用途,而且没有马上停止对我们的供应,替代性的操作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而且是有可能的。
公司自己也说了技术封锁和贸易战的影响应该在明年上半年反应的比较清楚了,如果到那个时候公司还没有啥问题,那么技术封锁对公司的影响也就这样了。就好比华为,如果两年之内没有死掉,那么光凭贸易战是搞不死华为的。
同时,我认为美国供应商也会利用别的方式进行规避,毕竟安防两强的收入规模100多亿美金,老外还是要做生意的,因此我认为这个担忧更多还是情绪方面的。
目前美国对两强的技术禁止还没有延申到需求端的限制,而华为则是赤裸裸地不让购买了,所以这个对海外亲美的国家市场开拓方面有影响,尤其是政府采购方面。这也意味着对于两强而言,拓展B端的市场更加迫切了。
第三个担忧,可能也是市场分歧最大的地方。
几乎每次去海康和大华调研都有机构投资者问这个问题,但我认为公司的回答和机构投资者的理解可能都不太准确。
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一下:
一是华为会不会把安防彻底颠覆,干掉海康大华,这种可能性可能微乎其微,因为华为提供了国内安防70%的芯片,干掉自己的下游也相当于断了自己的财路,华为自己明确说了不搞闭环,不会干掉其他公司,让自己从终端,芯片,服务器,云全部吃完,这可能是个上万亿的市场,一个公司不可能全部吃掉。
二是华为会不会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化份额,来压缩海康大华的体量,我认为可能性极小,除非用传统的价格战模式,但是b端市场和C端标准化市场不同,价格战也未必完全有效,而且也不是华为的风格。
三是华为这次搞了个算法商城,会不会将来小公司跟华为合作,直接砸了海康大华的饭碗,我觉得这个类似于平台+集成商模式,在短时间内,华为不可能发展如此多的,以及有关系的强势经销商。其实为什么两强要搞解决方案,因为大部分渠道经销商并不具备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能力,那么是不是和华为合作,就很快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比较令人值得怀疑,光有标准的几套算法其实很难解决许多实际场景应用,最终还是要有很多的工程师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华为目前的技术总集成模式是否能真正解决安防行业的碎片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个设想确实有点颠覆性,但具体到落地怎么样,还需拭目以待。
最近看到过一个新闻,讲新西兰的一家专注于奶牛养殖的智能化公司,利用先进的算法,监控母牛每天饮用了多少水,吃了多少饲料,日常活动异常情况,有无可能出现疾病,以及出奶率,这些垂直行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效率。这家小公司主要是算法和解决方案的能力比较强。
所以总体上觉得视频行业很难出现一家赢者通吃的局面,华为的角色可能还是做系统和生态,后端的云以及智能化才是他的特长,AI的具体落地不具有规模经济,不适合他。
综上,安防两强目前最需要担忧的可能还是第三项,这个对长期的估值影响较大,华为提出的软件定义摄像头,算法商场的新提法,可能对当前传统的安防企业可能有冲击,但是到底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也非常值得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