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 考验医疗机器人成色的时候到了
大洋彼岸的美国出现了首例新型肺炎病例。但不长的时间里该病人就被治愈。在治疗的过程中,机器人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据英国《卫报》报道,为了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染,在治疗过程中,美国首例新型肺炎病患身处隔离室内,医生负责在隔离窗外操作机器人,该机器人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和听诊器等设备。
除特殊情况,医务工作者在进行日常的检查、施药等工作时,也通过机器人进行,无须进入隔离病房,从而减少了被传染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向亿欧大健康表示,根据相关报道,美国所用机器人类似于自动远程问诊车,只是解决了医护人员远程问诊和基本体征信息采集的需求,从技术上看算不上先进,国内国外发展得都不算快;还有行业人士指出,其实,在患者众多的情况下,机器人成本高,也无法解决太多且复杂的问题,主要还是需要靠医护人员人工来解决。
据了解,该病人谈不上治愈,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该病人所在医院的传染病主任乔治·迪亚兹 (George Diaz)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病患的病情有较大好转,病情稳定,“令人满意”。
国内的情况来看,面对不断增加的确诊人数,医护工作人员人手紧张,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器人是否能够为医护工作者分担一部分工作?水平又如何?
医疗机器人在行动:消毒、送药配药、远程诊疗、科普
根据普华永道的分类标准,医疗机器人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辅助机器人主要是能够对医学应用起到辅助帮手作用的智能机器人,包括输液药物配置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机器人、虚拟助理、导诊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帮助护士进行输液服务、配药服务、情绪抚慰的企业和家庭看护、服务、陪护机器人。
针对此次疫情,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比较多。
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告诉亿欧,目前,钛米机器人已在武汉疫情中心的武汉中心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中南医院等6家医院,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医院都在进行7*24小时不间断使用。“之前已有30多台机器人,疫情期间向武汉输送10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并已全部进行了临床使用。”
根据钛米的产品介绍,其消毒与传统方式不一样,钛米消毒机器人针对环境物表和空气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弥补传统固定式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管、及化学熏蒸法的不足,可以满足更高水平的消毒要求。
具体而言,该消毒机器人人机分离,拥有自主导航技术,还能识别环境内的物品并自主避障。不仅如此,该机器人还配备消毒管理软件,自动根据空间面积计算消毒时间,围绕消毒目标进行360°消毒。
本次为疫区提供输送的第一批机器人为消毒机器人,重在解决现场疫情防控问题。之后,又分别提供了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隔离病房陪伴机器人等设备,用于解决疫情现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和病人的病情筛查、隔离区送药等问题。
另外,作为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透露,1月24日,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院管理总部与上海维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向该中心捐赠6台远程可操控视频机器人,用于辅助医生问诊、传输影像资料等,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1月27日,猎豹移动携猎户星空,将两台智能服务机器人送到了接诊压力巨大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其中一台智能服务机器人可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引领病人及初步诊疗,并可实现医生对病人的远程诊疗,避免医护人员与病患直接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可能性。
另一台智能递送机器人可根据医院需求分别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用机器人代替医护过程中简单但耗力的流程化工作,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并避免医护人员在递送路上感染的可能。
此外,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各种用药治疗,其中静脉输液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疫情中,进行静脉药物调配的配药机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设备用来进行静脉药物的调配。”博为机器人总经理靳海洋说,“我们目前正在联系,想为疫情比较重的武汉地区捐赠两台配药机器人,另外也在联系深圳疫情的定点收治医院,使用我们的设备调配激素类药物,以便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希望多少能有些帮助。”
除了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外,在交叉感染、用药安全方面也有所作用。靳海洋表示,他们的配药机器人可以连接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核查药物。
对于新型肺炎而言,除消毒、治疗外,防护尤为关键,防疫科普是其重要一环。2020年1月21日,易普森导医机器人产品线启动导医机器人防疫科普宣传功能,所有用户医院的导医机器人防疫科普宣传功能全部完成上线工作,主要功能包括如何降低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的语音图文科普、如何正确选择口罩的语音图文科普、以及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的语音图文科普等。
该导医机器人在医院门诊大厅、检验科、国大药房等场景进行全天候24h防疫科普闲时播报,分担医护人员防疫科普宣传工作,减少医护人员防疫宣传的工作压力,让医护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疫情中,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还是难
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使用。在为新技术应用于疫情欣喜的同时,应该看到迄今为止医疗机器人仍未大规模应用,真正应用临床的最多不过几十台。
潘晶提出,疫情当前,物流问题是最大困难。首先,因为节假日期间商业货运公司全部停运,机器人需要走物流渠道;其次,目前各地陆续封城,他们需要和当地的监管部门进行沟通,然后才能将机器人运送进去;另外针对疫情本身对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物流公司和货运司机对此类运单有不同程度的抗拒。
除外部因素外,其效率和效果也是难以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原因。迈步机器人COO胡峰表示,无论是消毒机器人还是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其移动场景是预先设定的。
消毒机器人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医院场景,而且,与人力喷洒的效果无法相提并论,比如走廊等地方就是机器人的工作死角。针对院内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而言,可以解决医疗物资在运输途中的相关感染问题,但存在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总体而言,这些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减少接触感染,不过,对于大规模疫情而言,机器人暂时很难发挥作用。
移动服务机器人效率也不高,在靳海洋看来,该类机器人需要在人、机器人共同存在的环境中执行任务,这类环境不同于大规模改造的工业环境,因此技术上无法达到非常高的运行效率。
而考虑到环境中的复杂情况、行人避让、任务多样化等因素,目前机器人只能牺牲一部分效率,保证运行稳定安全。
不仅如此,靳海洋认为,目前医院对于诊疗、病理分析等方面的设备更为刚需,在这些还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当前医疗机器人产品的推广速度还是会受到限制。
人员成本和机器人成本之间的经济帐也是一个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机器人在效率、安全性、信息闭环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功效,医院还是会乐意接受的。
此外,多数医疗机器人都属于创新科技产品,性能是否稳定还尚待考验,对医院环境、业务流程、操作人员等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调整变化,医院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多医院也多采取自身熟悉的操作流程,对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总体上看,医疗机器人的市场教育任重道远,其技术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间。